捐赠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会新闻 >> 捐赠故事 >> 正文

【捐赠人故事】张亚鸣:吹响澳洲校友“大工集结号”

时间:2018-07-23 作者: 点击:[]

【校友档案】张亚鸣,澳大利亚墨士曼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澳洲校友会名誉会长。1978-1982年本科就读于我校机械制造专业(1977级),1982-1984年硕士就读于我校机械液压专业。2002年筹建澳洲校友会并担任首届会长,2016年起担任名誉会长。在澳洲校友会任职会长的15年间,关心校友成长,开展组织各项活动,推动澳洲校友会的壮大与发展;立足校友联谊服务,促进中澳在文化、人才等多方面交流合作,历任澳华论坛理事,澳华社区议会理事,澳大利亚华人团体联合会秘书长,中华文化节主席,澳大利亚华侨工商总会秘书长,澳洲中国东北同乡会NSW创会会长,澳洲中国东北总商会执行会长,大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中国大连到澳洲悉尼跨越近三个小时的时差,接通的是来自千里之外赤诚的爱国思乡之情,是四十载春秋终始不渝对母校的隔海守望,聆听着张亚鸣在澳洲吹响大工校友“集结号”。

恰同学少年的母校缘

1977年,经历十年动荡文革后,中国迎来恢复高考的春天。

“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和对未来的期待与今天的大学生是不太一样的,中学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两年半,后来辗转在工厂上了技校,就这样过了大概五六年的光景。”当听说恢复高考的消息,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溢于言表,在父亲的鼓励下,张亚鸣决定选择学工,建设祖国家乡的美好愿景驱动着张亚鸣年轻的心。“大工又是在东北首屈一指的教育部直属工科院校,所以当时就瞄准了大工”,但对于学什么专业,张亚鸣还是比较模糊的,“学工科非常感兴趣”,最终,他拿到了机械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与母校的缘分从这里开始,这一去就是六年时光。似水年华的校园生活潺潺流动,跨越时光与国土,浸润着张亚鸣的心灵。

“在学校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那个时候精神上是充沛的,就是一心想学好。”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能够重回校园读书,对于张亚鸣来说弥足珍贵,也是那个时代学生的骄傲与满足。“记得阶梯教室有一次停电了,那个年代只有纸质的书本,很多人自发地拿着蜡烛到主楼的阶梯教室学习,每一排的座位基本上是座无虚席……”烛光点亮的教室,大工学子的勤奋读书的一幕,张亚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刻警醒着自己发奋图强。匆匆的校园时光,有太多的瞬间被定格,包括与同窗好友课后百米赛跑冲向食堂打饭,张亚鸣津津乐道。

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张亚鸣对在大工求学往事的概括。“从校长到教授、老师及工作人员,他们严谨认真热情,他们也是等待了十年的时间,多年来内心积攒的力量爆发出来,把自己的所学全部奉献给学生。”母校情深,师恩深重,对于能在大工读书学习,张亚鸣始终心怀感激。

严谨勤学的大工态度,使他一生受益。本科期间张亚鸣就开始练习英文,最开始的时候很辛苦,几乎每天抱着三洋录音机到处复读。毕业以后留校工作,一边教课一边进修英语,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张亚鸣拿到了澳洲国家发展援助局高额奖学金到澳大利亚继续深造。

从凌水河畔到悉尼港桥,澳洲蓝楹树发芽,母校玉兰花飘香。无论是求学还是人生道路,张亚鸣仅说了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一步一个脚印”。朴素的语言背后是大工人脚踏实地的品格与仰望星空的梦想。

澳洲校友会的守护人

在澳洲打拼的大工人,在各自的领域中拼搏努力,却也如星辰般散落各地。初到澳洲的几年,张亚鸣便结识了大工校友,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下,他们彼此帮衬,共享信息,校友就如亲人一般。

最初他们只是坐在一起聊聊天,慢慢便有了建立校友会的想法。那个年代,还没有社交互联网,只能靠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电子邮件等联络校友,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一群人,张亚鸣就这样联络了四五十人,澳洲校友会初见规模。

2002年6月26日,适逢学校领导访问悉尼的良机,大工澳洲校友会正式成立,张亚鸣担任首任会长。他把这份担当视作责任,一方面负责组织开展澳洲校友会各项活动,另一方面接待母校到访师生。从新南威尔士悉尼到维多利亚墨尔本、西澳珀斯、昆士兰布里斯班等地的澳洲校友,在母校的号角声中集结,陆续聚集到共同的家——澳洲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担任会长期间,张亚鸣组织校友合力为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奔跑,为祖国的荣誉据理力争,为汶川地震开展募捐活动呐喊;2011年带领澳洲校友会加入澳洲中国大学校友联盟,成为早期理事会成员;先后组织百余名校友参与大连海外(悉尼)高层次人才千人交流会、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大连);大力支持母校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举办宣讲会;积极组织澳洲校友为母校“援梦专列”、学生关爱项目等捐赠8000澳元,参与捐赠校友达30余人,跨越太平洋,没有时差的爱心接力是澳洲校友大工情结最好的写照。

澳洲校友李朝恩曾在随笔《所以,我们爱大工》里写到,“我们有老康,我们有亚鸣”,借此表达对澳洲校友会组织者的感谢。面对这样的评价,张亚鸣只是云淡风轻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将大工人凝聚在一起,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感谢澳洲校友会的每一位成员,更要感谢来自母校的厚爱与支持。”

张亚鸣这一干就是15年,在为澳洲校友会尽职尽责的15年里,践行着“为校友尽心,为母校尽力”的宗旨,先后联络校友四百余名,见证了澳洲校友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如今,作为澳洲校友会名誉会长的他依然在努力,“每一个大工人自身所体现的能量加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使澳洲校友会成为大工靓丽的‘国际名片’”,“新时代的新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将使大工迎来新高度,澳洲校友会将继续推动校友服务系统化、常态化建设,更好的服务校友和母校”。

四十载春秋,当年的少年风华已不在,张亚鸣用他的十五年坚守,成就了今日的澳洲校友会活力焕发,正青春!

海外大工人的家国情

澳洲校友会会旗以淡黄色为底色,寓意着炎黄子孙的继承人,以浅蓝色的世界地图为底图寓意着海外校友,突出的澳洲校友会标志与母校校徽在图形和颜色上一致,寓意大工精神薪火相传。作为大工人,张亚鸣始终牢记祖国与母校培育,尽己所能促进中澳友谊,深化文化交流,推进大工与澳洲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及人才引进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大工图书馆里珍藏着一本由时任外交大使章均赛签字的《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史册,翻开澳洲版,是一张飞跃堪培拉国会山庄的巨大横幅,“GO GO BEIJING”和“ONE CHINA ONE DREAM”飘荡在澳洲上空,覆盖藏独天空喷字,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自豪。湛蓝的天空和红色的条幅成为奥运圣火在澳洲传递最为艳丽、浓重的一笔,这一刻被记录、被铭记,成为永恒,这激动人心一幕的背后是张亚鸣及其领军的澳洲校友会的无私奉献。此外,他还组织600多人在国会山庄形成五环图案,鲜红的国旗、圣洁的奥运旗、蓝色的澳洲旗遥相呼应,在圣火传递中见证两国友谊,用共通的情感深化对两国友好往来的理解。

张亚鸣说,爱国不是空喊口号,站在海外华人的角度支持祖国,要让澳洲人从内心接受我们的文化并认可中国,睦邻友好,缔结两国人民的友谊,他把这一行为当作是华人爱国的表现。他说,“中国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做出贡献。”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海上丝绸之路辐射澳大利亚,对于中澳都是新机遇,无论是外交关系还是经贸合作。张亚鸣打了个比方,他说“就像交朋友,或者说共建一个大家庭,家和万事兴。”对于作为商人的他来说,把握机遇,对客户负责,在经贸合作中加深信任与理解,于润物无声中深化中澳情谊;对于作为校友会会长的他来说,以此为契机,延续大工精神,校友情在澳洲土地上生根发芽,架起校友与母校沟通的桥梁。他积极参与组织六届“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先后出任澳洲—中国中华文化节发言人、副主席、执行主席和主席等职,宣传中华文化之精髓,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血脉交织相融。面对多重身份,责任与使命是张亚鸣砥砺前行的动力。

人生之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好。而我们都将走过一条路,往昔的大工学子,日后的大工校友,不变的是永远的大工人。

上一条:【捐赠人故事】基金汇丨饮水思源,爱心相传 下一条:【捐赠人故事】暖人暖心的大工“援梦专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