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我校杰出校友宋家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30日1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宋家树1932年3月21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安徽舒城。1950年-1952年在我校应用物理系学习,1952年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入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学习。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60年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工作,历任二二一厂102车间副主任,国营九O三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核工业部军工局总工程师,核工业总公司军用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顾问。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家树长期致力于特种材料研究,在裂变材料成分控制、核材料工艺、同位素交换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开创性研究,解决了关键技术及制造工艺问题,参与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组织开展核军备控制科学技术研究,是我国核军备控制科技领域的开拓者、核军控核查技术奠基人,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宋家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以及多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
(以下文章节选自《宋家树:两份报纸珍藏了半个世纪》)
2017年,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主题展上,两张《人民日报》引起关注,报纸上用鲜红的大字印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两份报纸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杰出校友宋家树珍藏并捐赠的。
两份保存了半个世纪的报纸,记录下了他曾面临的两个挑战。
宋家树,1932年出生于湖南。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希望他能有所建树,故起名为家树。
1949年,宋家树以高中二年级同等学力考入国立南京大学心理系,1950年又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1952年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毕业后,宋家树留校并被选定作为苏联专家莫洛佐夫的研究生,同时负责专家的技术翻译工作。
1960年初,为发展我国的核工业建设,宋家树进入第二机械工业部,成为我国原子弹研制团队中的一员。
当时,中国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核武器研制事业更是一片空白,零技术、零设备,连一份像样的技术资料都没有。宋家树被分配到金属物理研究室,任第一组组长,带领一批刚毕业的科研人员,负责第一颗原子弹攻关任务中某特种材料。
无时无处不在的技术空白与障碍激起了宋家树骨子里不服输的干劲,他独立完成了高浓铀和钚的中子本底计算,确定了核材料杂质成分控制的原则,带着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了一个简易实用的精炼炉,解决了工艺实验所必须的设备。
参加国营03厂“质量月”表彰先进大会与先进个人合影
1964年初,他奔赴西北的海晏基地,负责组织核武器关键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工作。在那里,他们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还需要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海拔3400多米,气压低、全年气温低、饭煮不熟、水在80℃就开了,更重要的是空气稀薄,缺氧。
天是冷的,但报国的心是热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总结与反思下,宋家树团队如期拿出了合格产品,为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做出了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听到前方传来的喜报,宋家树不禁热泪盈眶。
很快,第二场挑战接踵而来,宋家树接到了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任务。面对祖国的需求,他毅然接受挑战。当时他面临的困境可归纳为“白、空、高”。
“白”是指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是新手,都是一群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小白”。
“空”就是他们除了知道材料的简单理化性质外,其它一无所知,可谓是“脑袋空空”“两手空空”。
“高”就是要研制的热核材料各部件的质量要求极高。生产出的部件不能有裂纹、夹杂、不能有掉边、掉块等,有的部件密度要求严苛、高的要求接近理论密度,而且部件的密度均匀性要好,同时还必须保证制造出的部件长期储存不变质等要求。
时间紧,任务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宋家树带领多个行当、多个门类、多个学科、不同领域的研制生产,发挥了他“万能科学家”的才干。
为解决热核材料不易加工的问题,他从全国各地选取数十种涂料、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掌握了材料吸湿性能,形成了一套与加工和装配环节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
在一次次实验研究中,建立起了从原材料到制件的组分分析、物理性能测试和无损诊断方法,特别是材料在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和制件在热加工过程的热应力等理论分析,对解决试验工艺过程的安全性和避免部件产生相关缺陷起到关键作用。
就这样,他们攻克突破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合格的热核材料部件生产出来。
1966年,大漠深处的第一次热核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实现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多年工作和实践,宋家树一直秉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一最朴素却又不简单的理念,他边学边干,以自己的变化去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迎接来自科学研究的各种挑战。
20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军控、裁军和环保等成为全球热点问题。宋家树应国家发展所需,再一次改行,主动迎接全新挑战。
1983年,与院、厂领导合影
左起:何文钊、常惠欣、邓稼先、李英杰、宋家树
1994年,他步入军备控制科学技术研究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为核军备控制研究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和超前性研究储备,锻炼培养了一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为特色的核军备控制研究队伍。
随着时代的发展,宋家树牢牢把握军控研究国际前沿跳动的脉搏,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为我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供了决策咨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宋家树从接受祖国号召到调整自身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他的科研报国理想在一路支持着他,激励他一次又一次的战胜新的挑战。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编辑排版:宋伟
责任编辑:田庆战 李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