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企业进展
第三届大工“小巨人”国兴智能荣获2024年度SDAA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日,2024年度SDAA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由山东省自动化学会领导开展,国兴智能“消防侦察灭火机器人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适用于高危复杂环境使用的特种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04年,面向全球产销“消防机器人、煤矿机器人、石油石化机器人、国家电网机器人和底盘类”五大系列共计60余种产品。
全球首个!洞见科技牵头的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国际标准重磅发布
3月7日,由洞见科技(InsightOne Tech Co., Ltd)牵头并担任主席单位,联合腾讯、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信通院、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中国移动、国家电网、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蚂蚁集团、京东、华控清交等二十余家隐私计算领域“政产学研用”关键机构共同制定的《IEEE Standard for Interworking Framework for Privacy-Preserving Computation》(IEEE Std 3117™-2024)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全球首个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国际标准。

洞见科技是行业领先的隐私计算技术服务商,致力于以“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赋能数据价值的安全释放和数据智能的合规应用。公司独立自研的国内首个面向场景的隐私计算平台InsightOne,围绕数据资源融合和业务场景应用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智能联邦,已在政务、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商业案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学校科研成果
物理学院科研团队在研究近似对称性自发破缺及其临界现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理论物理团队的付伟杰教授和李伟佳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近临界点赝戈德斯通衰减的普适性”的论文。我校博士生谈阳阳和陈永睿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付伟杰和李伟佳,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

这些结果对于我们理解强耦合系统中的输运现象、实时演化以及现实中寻找QCD临界终点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些结果的形式不依赖于系统的微观细节及破缺对称性的类型,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有望在未来凝聚态和QCD等的实验中得到验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170-1
物理学院科研团队在多原子碰撞漫游理论研究方向取得突破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韩永昌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傅碧娜研究员、张东辉院士团队合作,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Cl + C2H2→ C2H + HCl双分子反应中的专属漫游机制”的论文。我校博士生白玉瑶为共同第一作者,大工为第一单位。


这些发现挑战了传统过渡态理论对双分子反应的认知,强调了在反应动力学研究中考虑非传统路径对精确预测速率常数和深入理解反应机理的重要性。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智能通感一体化前沿方面取得突破
近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赵楠教授及2023级博士张吉发,与浙江工业大学卢为党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邢成文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AI-Dhahir教授、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Karagiannidis教授合作开展智能通感一体化前沿综述研究,并以“智能通感一体化:综述”为题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杂志发表。

此项研究作为该领域较早且较为系统的综述性研究成果,为智能通感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框架。
原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2-024-4205-8
医学部科研团队开发一种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可视化癌症诊断试剂
近日,我校医学部药学院张志超教授团队的论文“一种用于肿瘤成像和可视化诊断的双因素级联激活荧光探针”在《化学通讯》上发表。该研究首次制备出肿瘤标志物Bcl-2/GSH级联激活的turn-on型荧光探针,用于不同类型临床样本的癌症鉴别诊断,在精准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探针显著提高了肿瘤-正常组织荧光强度比率(T/N ratio),实现了对于人外周血样本、疑似癌症的结节和占位包块的手术切除样本的快速、可视化检测,仅需几分钟时间,就能通过荧光区分正常白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区分癌症包块和良性结节。是对现有的病理诊断方法的有效补充和升级。
文章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cc/d4cc06634k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编辑排版:王子悦
责任编辑:王子悦 李贯一